央视名嘴:年纪大了回中国养老总得说声抱歉吧?别辜负国家的希望
这话题,搁朋友圈里一刷就炸。有人直接开骂,有人翻旧账,有人劝和气。项立刚那篇文章,我是看了三遍才敢碎碎念两句。
80年代公派留学,老百姓攒着外汇票子送出去的。那会儿真不是“海归”多香,是“出国镀金”压根稀罕得跟熊猫似的。我妈还记得单位有个谁家孩子出国,全厂发小报祝贺——现在听起来像笑话。
可等到该回来的时候,人没影儿了。美国高薪、绿卡、洋房,一套接一套诱惑摆明面上。这么多年过去,很多当年不肯回的人,现在头发白了,又想回来养老,说是想叶落归根?有点复杂啊。
项立刚怼得挺狠。他说你们年轻时赚够美元,在国外混圈子混资历,等老了在国外不吃香,就想着回来搞经费,还能占着高校名额。不夸张,我见过某985挂着“海外高层次人才”的老教授,一堂课全靠PPT撑场面,还让学生帮忙翻译英文邮件……
国内60岁退休,你从美国加拿大溜达回来,却能破格继续干,高校给你编制待遇双丰收,这事要搁普通老师身上早被喷成筛子。“抢年轻人的饭碗”,这词太贴切。有些大学生找工作投简历石沉大海,这边却请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讲创新创业?
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。有网友扒项立刚自己履历,说他改革开放初期就回来了,但好像也没啥轰动贡献;还有粉丝力挺,说他说出了实情。这种互怼我爱看,比鸡汤文刺激多了。
叶嘉莹这个名字最近又被cue出来,她在加拿大待了一辈子,晚年才来大陆教书。据说因为身份加分不少,被捧成大师级人物。但有人吐槽她讲古典文学其实小学阶段就该学完,不值得特意宣传。我搜过几本她的诗词解读书,不吹不黑,就是很温柔很细腻,但要说独步天下……唔,也许我审美太直男?
钱学森、邓稼先这些名字,每次聊起海外归国都会出现。他们是真的牛掰:钱博士麻省理工终身教授,美国宁愿枪毙也不放人走;邓稼先普渡大学博士,“两弹元勋”,核武器理论奠基者。当时他们选择冒险返回中国,那叫一个燃——真的是为信仰和责任,而不是为了什么养老金和户口本。
李四光偷渡坐船进北京,为地质事业折腾半生;钱三强法国留学后毅然返乡,被授予“两弹一星功勋”。这些故事小时候课本里反复灌输,现在再琢磨,只觉得他们图啥呢?可能就是一句“祖国需要”。
但现在风向变啦!清北也吸引外国留学生倒插门,中国高校世界排名蹭蹭往上涨,“洋和尚”已经没那么吃香。有意思的是,以前咱们羡慕别人镀金,现在轮到别人眼红咱家资源。一切都是轮流转呗!
可是现实操作起来,总感觉哪里怪怪的。一边喊缺人才,一边七八十岁的海外老人还能拿青椒指标(青年教师岗位),这逻辑搁HR群里都没人信服。“能力优先”?但你问问本科生研究生,他们更愿意跟谁做项目,大概率选年轻一点、有冲劲、有产业链资源的新老师吧!
再扯远点,那些当年拼命考托福GRE跑出去的人,其实内心戏巨多。有后悔的吗?有,但嘴硬的不少。“青春献给异乡天涯/漂泊把梦变成牵挂。”歌词唱出来都带点酸味儿。现在经济形势紧张,美帝福利缩水,加拿大物价飙升,好多人开始盘算是不是应该回来落叶归根。这波操作怎么看怎么像打游戏换区重练号……
也不能全盘否定那些真正牛逼的大佬。不管在哪条战线上,只要做出成绩,都值得尊敬。但最怕的是一些只会念旧经、不懂新套路、“资深经验主义”的海龟,占据关键岗位,让体制失去活力。这事不仅限于教育界,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现象。
顺便提一句,有朋友在某高校行政部门,说每逢招聘季,总能收到奇奇怪怪自荐材料:“本人曾任XX美利坚学院副院长”“拥有欧洲科学院会员资格”,实际查下来,多数只是协会会员或访问学者。而且很多技术早已过时,对国内市场并无适配性,可架不住头衔闪亮、人脉广泛,该进还是进来了。本土博士只能默默加班写论文攒项目,经费永远差临门一脚,这种心理落差你懂吗?
网上争议最大的地方其实还是情感问题。一代人的青春赌注押在哪里,是认同感还是现实利益?而且那些真心热爱祖国、放弃国外优渥条件选择逆流而上的科学家,并没有因为低调而被埋没,相反越朴素越传奇。但若只把目光盯在退休养老福利上,再谈奉献精神,就多少显得滑稽啦!
哎呀啰嗦这么久,其实心底也是矛盾型人格:既理解个人选择,又对机会分配敏感。如果我是90年代公派留学生,会不会也舍不得外面的彩虹蛋糕呢?可如果大家都这样选,中国哪来的今天科技实力哇……
最后忍不住八卦一句,你周围有没有亲戚朋友属于这种类型——年轻时拼命往外跑,如今又打算回村买房安度晚年,还总喜欢用英语夹杂东北话聊天……欢迎评论区实名爆料哈,看看到底是哪路神仙最多!
免责声明: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网友评论,不构成历史结论,仅供交流探讨参考
亚金配资-线上配资网站-合肥股票配资-配资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